您的位置:新闻中心 >

贵州黔南移动模架厂家 移动模架抗风锚固装置:风荷载约束体系的设计实践与安全控制​

新闻资讯 / 2025-09-19

抗风锚固装置是移动模架在高空作业中抵御风荷载的核心保障系统,通过科学的结构设计与***的荷载计算,将风致作用力安全传递至墩柱或地基,防止模架发生倾覆或过大位移。这套系统从早期的临时缆绳固定发展到如今的标准化液压锚固体系,在苏通大桥、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形成了成熟规范,其设计严格遵循《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抗风稳定系数不小于 1.5 的强制性要求,成为沿海及高风速地区桥梁施工的关键安全屏障。​

840T移动模架出租

抗风锚固装置的设计采用 “多点锚固 - 分级传力” 的技术路线,根据施工场景差异形成三类核心锚固形式。墩柱锚固作为主流形式,采用环形钢抱箍与液压油缸组合结构,苏通大桥施工中针对 2.5 米直径墩柱设计的抗风抱箍,选用 Q355 钢板弯制而成,通过四组对称布置的液压油缸施加径向压力,配合 6 毫米厚氯丁橡胶垫将摩擦系数提升至 0.45 以上,确保单个抱箍可提供不小于 800kN 的抗风承载力。抱箍外侧焊接 16 号工字钢加劲肋,有效分散应力防止钢板变形,这种设计既能适应圆形或矩形墩柱的形态差异,又可通过油缸压力调节实现快速装拆。地锚系统则适用于无既有墩柱的开阔场地,某跨江大桥采用 C30 混凝土预制块作为锚固基础,每个基础埋深不小于 2.5 米,通过 φ32 精轧螺纹钢拉杆与模架主梁连接,拉杆预紧力控制在 300-350kN 范围,形成可靠的地面约束支点。临时拉索系统作为补充措施,在台风来临前通过手动葫芦张拉 φ18 钢丝绳,将模架悬臂端与已浇梁体连接,形成三角形稳定体系,单侧拉索数量根据风速等级动态调整。​

风荷载计算的实际应用聚焦关键参数的工程取值,形成一套贴合施工场景的经验方法。基本风压值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象数据确定,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等地通常采用 50 年一遇的 0.6kN/m² 基本风压,而内陆山区则按 0.35kN/m² 取值,苏通大桥施工中结合江面特殊环境,将基本风压提高 15% 作为设计依据。体型系数根据模架结构形态选取,主梁迎风面取 1.3,侧面取 0.6,对于带翼缘板的复杂截面,通过风洞试验修正系数确保计算准确性。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则考虑模架作业高度,20 米高度处 B 类地形(乡村开阔地)取 1.25,30 米高度处提高至 1.42,这些参数的选取直接决定了锚固装置的承载能力设计。​

安全控制体系构建了 “主动约束 - 实时监测 - 应急加固” 的三重防线。装置本身采用液压锁与机械插销的双重锁定机制,油缸工作压力维持在 25-30MPa,即使液压系统突发故障,机械插销仍能承受 80% 的设计荷载。监测系统在锚固节点布置应力传感器,实时追踪风荷载作用下的力值变化,当应力达到设计值的 80% 时自动预警,提示作业人员暂停施工并检查锚固状态。台风季等极端天气来临前,额外采取压重加固措施,如在模架后端堆放混凝土预制块,通过增加自重提高抗倾覆力矩,某沿海大桥施工中通过这种方法使抗风稳定系数从 1.5 提升至 1.8,成功抵御了强台风袭击。​

不同工程场景的抗风策略呈现显著适应性特征:沿海地区模架普遍采用 “墩柱锚固 + 地锚” 的组合形式,如厦门某跨海大桥设置 6 组对称锚固点,确保在 10 级大风下结构稳定;内陆峡谷区域则侧重临时拉索的快速响应,渝昆高铁某标段在风速超过 10m/s 时立即启动拉索张拉程序。从早期依赖经验的被动防护到如今基于数据的***控制,抗风锚固装置通过材料升级(如高强度低合金钢应用)、工艺优化(如摩擦面喷砂处理)和标准完善,形成了覆盖设计、施工、监测全流程的技术体系,成为移动模架跨越复杂风环境的可靠保障。

公司网址:www.dfqzjzl.com

咨询电话:15090371237

河南鹏跃起重机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