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起重研发生产,集销售、服务、维修为一体的公司
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以质量赢市场,以创新促发展,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以质为先。
您的位置: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2025-10-30
双悬臂式架桥机在隧道口架梁是桥梁施工中的典型重难点工况,需直面空间受限、地质复杂、精度严苛及交叉作业干扰等多重考验。该场景下,隧道净空约束、浅埋段地层不稳定与梁体衔接精度要求形成 “三重制约”,目前已通过设备改造、工艺优化与安全管控的组合策略,在衢宁铁路、云桂高铁等工程中形成成熟应对体系,保障了特殊工况下的架梁安全与效率。

空间受限是隧道口架梁的首要挑战,直接制约设备作业范围与流程实施。隧道净空高度与宽度限制架桥机臂架起升及横移幅度,如衢宁铁路七都溪大桥紧邻隧道进口,隧道口距桥台仅 6.5 米,架桥机主机部分位于隧道内,常规 7.2 米起升高度无法实现,导致梁体对位困难。同时,隧道口多为狭小平台,架桥机组装、喂梁通道与材料堆放空间重叠,易引发工序冲突。对此,工程中普遍采用 “设备适配 + 空间复用” 对策:对架桥机进行针对性改造,JQ170 型架桥机通过将主臂高度下降 0.8 米至极限位置,适配低净空作业需求;JQDS900 型架桥机则增设专用托架,配合运梁车实现 “零距离” 喂梁,破解隧道内空间狭小导致的作业受阻问题。场地利用上,采用 “洞内拼装 + 分段输送” 模式,将架桥机小构件在隧道内组装,通过可折叠横移装置缩减占用空间,运梁车沿隧道侧预留通道行进,避免与拼装作业交叉干扰。
地质安全风险突出是隧道口架梁的核心隐患,浅埋段地层特性与设备振动易引发连锁风险。隧道口多为覆盖层薄、自稳性差的浅埋区域,如 G1816 合赛项目阿木去乎隧道***埋深仅 44.2 米,地层难以形成有效承载拱,架桥机作业产生的振动可能诱发掌子面失稳或地表沉降。此外,隧道内通风不良、照明不足,焊接作业火花还存在火灾隐患。应对策略聚焦 “超前加固 + 实时监测”:采用管棚支护与注浆工艺构建防护体系,在拱顶打入直径 108 毫米无缝钢管形成 40 米长 “伞状” 加固圈,洞身段布设 12 米长自进式超前锚杆固结松散地层;架梁前通过超前地质预报明确地层特性,架梁过程中布设围岩位移传感器与地表沉降观测点,数据异常时立即暂停作业并启动支护补强。安全管控上,强制配备防爆照明与通风设备,作业区铺设防火毯,关键工序实施管理人员旁站监督,落实动火作业审批制度。
梁体衔接精度控制难度大,直接影响线路平顺性与运营安全。隧道口梁体需与隧道内线路***对接,轴线偏差需控制在毫米级,而隧道净空限制导致架桥机调整余量极小,传统对位方式易出现偏差。工程中通过 “***测量 + 动态调整” 实现精度管控:引入 BIM 技术模拟架梁路径,提前测算隧道断面与架桥机作业尺寸的匹配关系;作业时采用全站仪实时监测梁体位置,配合架桥机支腿微调功能,如青鼻山隧道架梁中,测量人员实时反馈 “左偏 5 毫米”“高度再降 2 厘米” 等数据,操作手同步调整参数实现***就位。针对曲线隧道口,通过预设梁体预偏量,结合架桥机横移机构的分级调节,确保梁体中心线与隧道线路中线偏差不超过 3 毫米。
交叉作业协调难加剧施工复杂性,隧道开挖与架梁工序易形成相互干扰。部分项目中隧道贯通与架梁同步推进,爆破作业产生的振动会影响架桥机稳定性,而架梁设备又可能占用隧道施工通道。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是 “时序优化 + 物理隔离”:制定专项衔接方案,如 G1816 合赛项目先实现隧道双洞贯通,形成稳定作业通道后再启动架梁,避免工序叠加风险;若需同步作业,则划分固定作业时段,爆破时架桥机撤离至安全区域,架梁时暂停隧道开挖。同时在隧道口设置刚性隔离护栏,分隔运梁通道与隧道施工区域,配备专人协调工序衔接,确保两类作业互不干扰。
这些应对策略在实际工程中已充分验证其有效性:云桂高铁通过设备改造与托架辅助,完成国内首例隧道口 “零距离” 箱梁架设;衢宁铁路通过主臂调整与***测量,突破 17 处隧道口架梁重难点。依托 “设备适配 - 地质防控 - 精度管控 - 工序协调” 的全链条对策,双悬臂式架桥机已能稳定适配隧道口各类复杂工况,为桥隧衔接段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河南鹏跃起重机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