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起重研发生产,集销售、服务、维修为一体的公司
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以质量赢市场,以创新促发展,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以质为先。
您的位置: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2025-09-24
变截面连续梁桥因梁体宽度、高度随跨度渐变的特征,与移动模架 “刚性标准化” 的固有属性形成核心矛盾。此类改造的本质是通过模板系统、承重结构与过孔机制的柔性化调整,将等截面施工设备转化为适配变截面的作业体系,既要满足梁体线形的动态变化需求,又要保障模架自身的结构稳定性,需结合断面渐变参数制定专项改造方案。
从技术演进来看,变截面改造技术伴随工程需求逐步成熟。移动模架自 1959 年由联邦德国开发以来,长期局限于等截面梁施工,我国 1990 年厦门高集海峡桥引进德国设备时,也仅用于等宽等高新建桥梁。2010 年后,随着互通立交等复杂桥型增多,变截面改造开始起步:早期多采用 “局部换模” 的简易方式,如某高速公路桥在变宽段更换不同尺寸的翼缘板模板,但存在工期长、成本高的缺陷。2020 年后,系统性改造技术成型,某互通主线桥通过主梁、模板、支撑系统的整体调整,实现单箱单室至单箱四室的渐变适配,标志着改造技术进入标准化阶段。
国内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改造方案的场景适配性。某互通主线桥面临严峻施工挑战:箱梁顶宽由 16.5 米渐变至 31 米,混凝土重量从 476.4 立方米跃升至 1616 立方米,且处于台风频发的浅滩区域,桥下净空***达 34.298 米。技术团队放弃支架现浇方案,选择对下行非自行式移动模架进行适应性改造,核心措施聚焦四大系统:
模板系统采用 “滑座调节 + 模块拼接” 改造,底模以 20 米宽为基准,超过该宽度时通过在横梁上增设型钢与木模板拓展宽度,侧模与翼板固定于可滑动的滑座上,通过滑座在横梁上的横向移动与高度调节,***匹配梁体渐变线型,避免了频繁更换模板的繁琐工序。横梁结构设计为分段可调式,标准段长度 8.7 米与 12.6 米,变宽段则在 12.6 米横梁一端拼接 10 米加长段,翼缘板上预设定位孔确保拼接精度,使横梁可随梁宽变化灵活调整跨度。
承重系统的牛腿与主梁改造是安全保障关键。针对墩身宽度 5.2 米至 13.1 米的变化,通过增加牛腿腹板厚度与筋板数量扩大支撑范围,使支腿可在牛腿横梁上滑动适配间距;主梁则采用 “单侧固定、单侧调整” 模式,浇筑时根据墩身中心线偏移量调整主梁间距,避免偏载过大导致失稳,纵移时再复位保持平行,兼顾施工与移动需求。
过孔工艺创新破解了变截面平衡难题。常规平衡 C 型梁无法适配断面变化,技术团队开发 “横梁部分开合” 工艺,过孔时打开非承重段横梁减少阻力,通过承重段横梁维持整体稳定,配合推进平车的同步控制,实现变宽段的安全移位。最终该项目每跨施工周期仅 18 天,较支架法缩短近 30%,且梁体线形偏差控制在规范限值内,在台风季施工未发生安全事故。
当前变截面改造已形成 “系统适配、模块可调” 的技术特征。设备层面,模板滑座、分段横梁、可滑动牛腿成为标准改造部件,如某专利技术中的变宽支撑系统,通过传力工字钢与受力桁架的组合,实现外模板的灵活支撑;管理层面,改造方案需结合断面参数专项设计,某互通主线桥改造前通过详细计算施工荷载变化,确保主梁强度适配 4200 吨的最重梁段。这些改造技术已在跨江大桥引桥、城市互通立交等变截面场景中广泛应用,验证了移动模架的场景适配潜力。
河南鹏跃起重机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