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起重研发生产,集销售、服务、维修为一体的公司
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以质量赢市场,以创新促发展,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以质为先。
您的位置: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2025-09-15
车间起重作业区域的科学划定与规范管理是桥式起重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人员安全和生产秩序。某机械加工车间曾因未明确划定吊装危险区,一名员工在吊物下方穿行时被坠落的工件砸伤,事后调查发现该区域未设置警示标识且无专人监护,这一案例凸显了区域管控的必要性。根据 GB 6067.1-2010《起重机械安全规程》要求,起重作业必须通过物理隔离和制度管理,构建 “危险可控、责任明确” 的作业环境。
区域划定需遵循 “动态覆盖、分级管控” 原则。核心危险区以吊物运行轨迹为中心,包括垂直下方 3 米范围及水平移动路径两侧 1.5 米区域,该区域内严禁任何无关人员停留或通过。缓冲区设置在危险区外围,距离根据起重机跨度确定,通常为 1.5-3 米,用于警示人员注意风险并限制非作业人员进入。安全区则为缓冲区以外的区域,需保持通道畅通以便应急疏散。对于多台起重机交叉作业的车间,还需划定设备运行避让区,通过间距控制防止机械碰撞,相邻起重机最小安全距离不得小于 0.5 米。区域边界需结合车间布局动态调整,当吊装大型工件时,应临时扩大危险区范围并设置临时隔离设施。
警示标识系统是区域管理的视觉防线。危险区边缘必须设置连续的黄色警示线,线宽不小于 10 厘米,关键位置悬挂 “吊物下方严禁站人”“危险区域请勿靠近” 等醒目标识,标识尺寸应保证 5 米外清晰可见。在光线不足的车间,需增设 LED 警示灯,作业时持续闪烁提示。起重机操作室应配备区域示意图,标注各区域范围及安全要求。所有标识需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无破损、褪色,文字图案清晰可辨,更换周期不超过两年。
管理体系需建立 “责任到人、流程闭环” 机制。施工总承包单位承担区域管理主体责任,应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监督,作业前必须核查区域隔离情况和警示标识完整性。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 “十不吊” 原则,特别是 “指挥信号不明不吊”“工件捆绑不牢不吊” 等关键条款,由持证指挥员全程监控吊物移动路径。每日作业前需清理区域内障碍物,确保吊物运行轨迹无遮挡。建立区域准入制度,非作业人员需经批准并佩戴防护用品方可进入缓冲区,危险区仅限吊装指挥和监护人员进入。
应急处置与日常维护构成安全兜底防线。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区域内突发情况的处置流程,如吊物坠落时的人员疏散路线和急救措施。在危险区周边配备应急停止按钮,确保紧急情况下能立即切断起重机电源。定期组织区域管理培训,使所有员工熟悉警示标识含义和避险要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日常检查重点关注隔离设施完好性、标识清晰度和人员遵守情况,发现违规进入危险区的行为必须立即制止并严肃处理。
区域管理需规避常见认知误区。最危险的错误是忽视动态风险,固定区域边界而不根据吊装工件尺寸调整,导致实际危险范围超出管控。另一种常见问题是标识设置不全,仅在地面划线而缺少文字警示,难以引起足够重视。某工业园区通过实施 “三区可视化标识 + 智能监控” 管理模式,在危险区安装红外探测器,当有人闯入时立即发出声光报警,使区域违规事件减少 82%,验证了科学管理的实际效果。只有将物理隔离、制度约束和人员意识培养相结合,才能构建起可靠的起重作业安全屏障。
河南鹏跃起重机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