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起重研发生产,集销售、服务、维修为一体的公司
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以质量赢市场,以创新促发展,管理以人为本,服务以质为先。
您的位置: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2025-09-26
一、重量与轮压的核心关联及定义本质
龙门吊的重量与轮压是决定设备承载能力、场地适配性与运行安全的核心指标,二者形成 “源头与传递” 的紧密关联 —— 重量是轮压产生的基础,轮压是重量作用于地面的最终表现形式。设备重量主要分为自身结构重量与额定起重量两部分,结构重量涵盖主梁、支腿、驾驶室等金属构件及电气系统的总质量,额定起重量则指可安全吊装的***载荷,两者共同构成轮压计算的核心载荷源。
轮压特指车轮传递给轨道或地面的压力,按作业状态分为***工作轮压与***非工作轮压:工作轮压是设备起吊额定载荷、承受 16m/s 以内工作风速时的轮组压力,直接决定场地基础与轨道的设计标准;非工作轮压则是无载荷状态下设备自重产生的压力,多用于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校核。二者的适配逻辑清晰:重量越大、车轮数量越少,轮压值越高,对场地的承载要求也越严苛。
二、重量与轮压的历史演进及标准化进程
龙门吊重量与轮压的发展始终与工业需求升级和设计规范完善同步。20 世纪中期,国内早期龙门吊以 10 吨以下轻型设备为主,结构重量普遍不足 10 吨,如简易电动葫芦门式起重机总重仅 9.4 吨,对应***轮压约 12 吨,因轮压较小,仅需普通水泥地面配合轻型钢轨即可满足承载需求,且无统一的轮压标准,设计全凭经验估算。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港口、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大型化需求,设备重量与轮压显著提升。16 吨级龙门吊开始普及,其总重已达 32 吨,***轮压升至 176 千牛,此时单纯依赖经验设计的弊端凸显,部分场地因基础承载力不足出现轨道沉降问题。这一时期《GB/T 3811》系列标准逐步完善,明确规定轮压不得超过设计值的 110%,单个轮压偏差需控制在总轮压的 20% 以内,推动重量与轮压设计进入规范化阶段。90 年代至今,不同吨位设备形成清晰的重量 - 轮压对应体系,从 10 吨级到百吨级设备,重量与轮压呈现同步递增的规律。
三、现状场景中的重量 - 轮压适配与实践案例
当前,重量与轮压已形成严格匹配作业场景的选型体系,设备参数与场地条件的适配度直接影响作业效率与安全。港口集装箱领域是轮压管控的典型场景:额定起重量 30.5 吨的集装箱龙门吊,若采用 4 轮组设计,单个车轮的***工作轮压可达 46 至 48 吨,此类设备必须铺设 50kg 以上重型钢轨,并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梁承载;若增加车轮数量至 8 组,轮压可降至 23 至 24 吨,对场地基础的要求显著降低,宁波舟山港等枢纽多采用这种 “多轮组降轮压” 的适配方案。
轨道交通与工业厂房场景则侧重重量与轮压的***平衡:上海轨道交通 11 号线使用的 16 吨龙门吊,总重 32 吨,***轮压 176 千牛,工程团队专门设计 C25 钢筋混凝土基础梁,将地基承载力提升至 55 千牛每平方米,确保轨道无沉降风险。轻型车间常用的 5 吨龙门吊,总重约 15 吨,***轮压仅 14 吨,无需专门加固地面,普通水泥路面配合轻型钢轨即可满足需求。
特殊场景的适配更显精细:造船坞的 200 吨级重型龙门吊,总重超 500 吨,通过采用 16 组以上车轮分散压力,将单轮压控制在 50 吨以内;矿山临时作业的移动龙门吊,则通过限制自身重量(通常不超过 20 吨)控制轮压,适配未加固的矿山路面。
四、重量与轮压的实践管控及安全逻辑
重量与轮压的安全管控贯穿设备设计、安装与使用全流程,核心逻辑是 “参数适配 - 场地匹配 - 动态监测”。设计阶段需根据额定起重量确定合理的结构重量,通过优化车轮数量与分布控制轮压,例如 10 吨级设备多采用 4 轮组,30 吨级以上设备则增至 8 轮组甚至 16 轮组。
场地适配是轮压管控的关键环节:安装前需检测地基承载力,若实际承载力低于设计轮压要求,需采用换填垫层或增加基础梁等方式加固。上海轨道交通 11 号线的龙门吊安装前,通过试验确定场地混凝土路面承载力,最终采用 800 毫米宽基础梁分散荷载,确保轮压传导稳定。使用中需避免偏载作业,偏载会导致单个轮压骤升,超出设计极限,钢铁行业因此额外规定单个轮压不得超过总轮压的 10%,严于通用标准。
维护检测同样重要:定期检查车轮磨损情况,车轮直径磨损超 3% 会导致轮压分布不均;每季度检测轨道沉降,通过调整垫片补偿基础变形,防止轮压集中引发设备振动。某钢厂曾因未及时处理轨道沉降,导致轮压偏差达 30%,最终引发车轮裂纹故障,印证了规范管控的必要性。
河南鹏跃起重机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